{{ $t('FEZ002') }} 三民國中|
採訪:蔡媚珺、童湘瑀
整理撰稿:童湘瑀
「令人尊敬的,不是教師這個職稱,而是對於教育的專業與熱忱。」
“No child is left behind.”
這是美國推行的教育政策,也是潘慧嵐老師的教育信念。第一次進到老師的班級中,便被班上學生踴躍的課程參與態度給震懾住了。老師一個問題拋出,每個學生便爭相舉手搶答,筆直的手、專注的眼神,無一不顯示了他們有多認真參與這堂英文課。”Everybody stands up!” 課程進行中,我正困惑著孩子們做錯了什麼,為何老師要請全班起立罰站呢? 下一秒便見到孩子們振筆疾書的寫著練習題,耳邊偶爾還能聽到孩子們討論題目的聲音。一頭霧水的我,瞬間又被左前方的學生吸引了注意力,他們在全組做完練習題並念完句子之後,才又坐下。直到這時我才明白老師為何要請全班站起來。
在三民國中服務的二十多載,除了課內既有課程,老師致力於推廣分組合作學習,並積極參與課程活化。課堂中,學生們以組別為單位協助著彼此,孩子們在課程間的交頭接耳不是閒聊,而是確定著彼此即將舉手說出口的答案。一般而言,異質化分組中總會有一位較需要協助的學生,然而我卻看不出來,究竟各組中的學習緩慢者是誰。每個孩子都一樣積極、一樣能大聲回答出老師的問題,這難道不是資優班嗎?「每個在我手中的班級都是資優班。」老師臉上以學生為榮的笑容令我印象深刻。
「要讓學生做到100分,則老師要付出120分的努力」
連續上了三節課後的下課時間,我正以為老師回到辦公室能休息片刻,沒想到老師拿出電腦繼續備課,準備著學習單、投影片,時而問我這個句子讀起來怎麼樣?那個選項有誘答力嗎?「老師,您不休息一下嗎?」我忍不住提出疑問。「要讓學生做到100分,則老師要付出120分的努力。」是我得到的答覆,更是老師二十多年來以身作則的教育態度。
除了校內教學事務,慧嵐老師更已擔任新竹市國中英語教師輔導團主任長達十年之久,協助偏鄉學校及小班小校老師進行英語增能及課程共備研發,分享她一直以來的教育經驗,熱心且無私的精神令人感佩。
「生而不平等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,但至少在教育上,我要讓我手中的孩子們都享受到一樣高品質的教育。」潘老師這麼說著。即便已投身教育界多年,見過各式各樣的學生,總有活潑可愛的學生、卻也不乏桀驁不馴的孩子,令人感到貼心欣慰的學生不在少數,但不幸澆熄教師熱情的學生也所在多有。老師說出這句話時眼底燃燒的熱忱,仍是令人震撼。原來,這就是身為「教育家」應有的風骨。
{{ $t('FEZ003') }} 2021-10-20
{{ $t('FEZ004') }} 2025-08-19|
{{ $t('FEZ005') }} 615|